科技创新使湖州朱家兜户均蚕桑收入超万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1-13 13:03:00
刚刚卖完晚秋茧,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村蚕桑大户朱阿三算了笔总账:今年饲养5期蚕、16.5张蚕种,茧款收入1.2万元;出售10万株桑苗,收入近4万元,全年总收入近5万元。
186户人家的朱家兜村,今年家家户户蚕桑收入超过万元,户均达1.14万元、人均收入3000元。他们的增收秘诀何在?
突出蚕桑园区建设。朱家兜村原有300亩桑地,由于水网平原的地势,分布支离破碎,平均每户桑地达22小块,最小一块桑地只种了3棵桑树。近3年来,朱家兜通过土地整理彻底改造老桑地,着手建设千亩现代化蚕桑园区。园区集中成片,沟渠配套,显著提高了生产能力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广泛采用优质蚕桑新品种。桑树引进“农桑12”、“农桑14”等新品种,高产、抗病、叶质好。蚕种全部用“宝宝”牌蚕种,抗氟性强、茧质好、产量高。今年全村平均张产43.3公斤,高出全市平均13%左右。
全面采用养蚕新技术。以3至5户为单位,联户共育小蚕,缩短饲养周期。“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的技术,一改养蚕期间每天多次喂叶、举家夜不能寐的局面,使长期以来十分累人的活儿变成“快乐的事业”。大棚养蚕技术的兴起,突破了房屋面积限制,找到了规模养蚕的有效途径。一户农户原来一般养1.5至2张蚕种,而由砖(泥)墙、石棉顶、塑料遮阳篷构成的大棚,每只100多平方米大、4米多高,分两层养蚕,一次可以饲养5张以上蚕种。由于大棚通风好,消毒彻底,隔热保温性好,平均产量高出10%左右。今年全村已搭起了这样的大棚16只。
养蚕业的大发展,使优质桑苗也热销了,并成为朱家兜现代蚕桑业又一增收新亮点。全村发展优质桑苗基地230亩,今年出售桑苗260万株,总收入102万元。
全年5期蚕,全村饲养1462张蚕种,产茧63.3吨,茧款总收入110.8万元,加上桑苗收入,达到了“双百万”。仅下半年以来,就有本市、本省和江苏、安徽、山东、福建等地1000多人次前来考察取经。
编辑点评:朱家兜人依靠科技,勇于创新,把长期以来累人的养蚕活变成“快乐的事业”,把传统的蚕桑业改造成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朱家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就会焕发青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动力。
186户人家的朱家兜村,今年家家户户蚕桑收入超过万元,户均达1.14万元、人均收入3000元。他们的增收秘诀何在?
突出蚕桑园区建设。朱家兜村原有300亩桑地,由于水网平原的地势,分布支离破碎,平均每户桑地达22小块,最小一块桑地只种了3棵桑树。近3年来,朱家兜通过土地整理彻底改造老桑地,着手建设千亩现代化蚕桑园区。园区集中成片,沟渠配套,显著提高了生产能力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广泛采用优质蚕桑新品种。桑树引进“农桑12”、“农桑14”等新品种,高产、抗病、叶质好。蚕种全部用“宝宝”牌蚕种,抗氟性强、茧质好、产量高。今年全村平均张产43.3公斤,高出全市平均13%左右。
全面采用养蚕新技术。以3至5户为单位,联户共育小蚕,缩短饲养周期。“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的技术,一改养蚕期间每天多次喂叶、举家夜不能寐的局面,使长期以来十分累人的活儿变成“快乐的事业”。大棚养蚕技术的兴起,突破了房屋面积限制,找到了规模养蚕的有效途径。一户农户原来一般养1.5至2张蚕种,而由砖(泥)墙、石棉顶、塑料遮阳篷构成的大棚,每只100多平方米大、4米多高,分两层养蚕,一次可以饲养5张以上蚕种。由于大棚通风好,消毒彻底,隔热保温性好,平均产量高出10%左右。今年全村已搭起了这样的大棚16只。
养蚕业的大发展,使优质桑苗也热销了,并成为朱家兜现代蚕桑业又一增收新亮点。全村发展优质桑苗基地230亩,今年出售桑苗260万株,总收入102万元。
全年5期蚕,全村饲养1462张蚕种,产茧63.3吨,茧款总收入110.8万元,加上桑苗收入,达到了“双百万”。仅下半年以来,就有本市、本省和江苏、安徽、山东、福建等地1000多人次前来考察取经。
编辑点评:朱家兜人依靠科技,勇于创新,把长期以来累人的养蚕活变成“快乐的事业”,把传统的蚕桑业改造成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朱家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就会焕发青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