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蚕饲料发明金奖获得者母喜先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01 15:53:00
    记者近日在南充嘉陵区文峰乡采访时获悉,在今年春旱连夏旱桑叶减产的情况下,该乡春茧还大幅度增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乡蚕桑站从南充佳新饲料研究所购回的人工蚕饲料,解了蚕农干旱之年缺桑叶养蚕的燃眉之急。该乡今年仅春茧收入上千元的农户达106家。 人工蚕饲料的发明者母喜先是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的一位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这位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四川林学院特种经济林专业的大学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与探索用人工蚕饲料搭配桑叶养蚕的方法。他先后辗转数10个乡镇,深入100多户蚕农家反复实践,并与蚕农交谈,探寻民间养蚕的妙方。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先后设计出上百个不同配方的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11月,A1型家蚕代用饲料通过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专家鉴定,通过小试、中试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蚕桑专家向仲怀教授认为,1公斤蚕饲料与15公斤桑叶被蚕吸收的成分同等。事实证明,蚕饲料的发明是“养蚕史上一次新的革命”。母喜先的这项发明填补了国内空白,曾先后获得省科委和市政府授予的“科技发明金奖”。为了使该科研课题尽快从实验室飞向千家万户,让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母喜先成天泡在蚕桑学、生物学等知识的海洋里。他从资料上得知: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试验出几种蚕饲料,但由于成本太高,无法推广应用到生产上去。饲料业发达的台湾也在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刚好,自己的两个哥哥都在台湾,于是,他决定到台湾去学习考察。在台湾的几个月里,母喜先整天到工厂、农村、实验室,收集数据,积累经验,从台湾一回来就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蚕饲料的研究。 母喜先研究蚕饲料十分投入,有时带着方便面在农户家里一住就是60天。三番五次的实验,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妻子说他像个“疯子”,子女责怪他是用钱打水漂,旁人也对他冷嘲热讽。但母喜先没有动摇,没有退却。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他研制的蚕饲料终于被省科委(现省科技局)批准推广应用,通过在蓬安、嘉陵、南部、高坪等县(区)的应用,平均颗粒茧丝长达到1046米,解舒率达到69.45%,比喂纯桑叶的蚕茧分别增加98.8米和13.6个百分点。目前母喜先的蚕饲料已在全国7个省、38个县推广应用,我市近2000户蚕农使用蚕饲料后,平均每张纸增收200元。母喜先发明蚕饲料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开后,一些国有、民营科技实体和日本、越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出巨资要求转让这项技术。但母喜先说:“我要把技术留在中国,留在南充,让南充的农民先富起来!” 为了支持母喜先的蚕业科研项目,今年3月,项目加盟者李学勤将自己的药店以2万元整体出售,用以投资蚕饲料的研究和开发,另一位加盟者何光华提供了加工蚕饲料的所有设备。他们3人背着宣传资料、拿着样品,骑着摩托车,行程数千公里,踏遍了省内20多个县、(市)区的300多个乡镇,征求了近600户蚕农的意见。目前,夏秋两季养蚕户已购蚕饲料近1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