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红线,一边是闲置土地的补植补种生态修复难题,盘龙区如何破局?通过“桑蚕种养+粪污利用”的绿色循环模式,让水源区农改林重焕生机。桑叶变丝绸、秸秆变燃料、畜禽粪污成肥料,织就一条“生态链”与“循环链”双轨并行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种桑养蚕织就“生态链”
在盘龙区滇源街道周达村,1300亩新植桑园正悄然吐绿。这片曾因水源保护而还没有补植补种的土地,如今被“种桑养蚕”模式唤醒。春季管护期,种植户李永文穿梭田间,仔细查看桑苗情况。
“桑树长势还可以,到七月份左右就可以采收养蚕了。”李永文十分开心。
李永文是周达村首批试种户,去年参与种桑养蚕试验项目,100多亩的土地为他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入。“所以今年计划带动其他人一起干,把种养规模扩大到400亩的样子。”话语间,他对今年的种植充满信心。
种桑养蚕
松华坝水源区过去“守着土地难生金”,如今种桑养蚕一举两得——桑树根系固土护水,蚕丝产业增收富民。2025年,盘龙区引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蚕丝销售一条龙服务。
“目前栽下去的桑苗,我们每一个划片都有负责人。”昆明正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建华表示,到了养蚕季节时,公司会派技术员上门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护,等到向农户收购蚕丝时候,会以每一公斤中准价50元交易。“根据蚕丝情况,质量越好,价格会往上面走。”邹建华说。
至于选择蚕桑产业的缘由,盘龙区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覃桂盛表示,水源区保护区的首要目标还是保护水源,蚕桑试种的结果对生态环境是比较友好的,没有出现水土污染情况,并且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每亩按照丰产期来测算,可达到8000元产值,能体现较好的经济价值。”覃桂盛说。
目前,全村已有13户参与种桑养蚕,今年全区种养规模已达到3000余亩,盘活土地的同时,为生态保护注入可持续动力。
废物再生 激活“循环链”
01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02
畜禽粪污处理项目
绿色循环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份资源“重生”。盘龙区配建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处理两大项目,用技术打通“种养闭环”——畜禽粪污与秸秆农林废弃物高温发酵为有机肥,反哺桑园种植。桑枝、烟杆、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项目优势在于,推广使用产出的有机肥以后,有助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可以实现整个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盘龙区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盘龙区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年波表示。
按计划,两个综合利用项目将于5月投产,每年可处理废弃物5万吨,可实现对滇源、阿子营社区及小组产生的农林废弃物日产日清,有效减少秸秆及畜禽粪污带来的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区环境。
为守护水质,盘龙区同步建设1200亩生态湿地,沟塘截流生活污水,经沉淀过滤及水生植物净化后,70%回用于桑园灌溉。除了水资源循环利用,遍植沟塘内的荷花、茭白、芦苇等水生植物,还能有效提升环境质量。 “到了夏天,塘里的水生植物会开放,景观效果很好,同时对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还有非常好的效果。”覃桂盛说。
污水变清流,村庄变花园,这就是循环农业的“生态附加值”。从“生态链”固土增收,到“循环链”变废为宝,盘龙区正用一条绿色纽带,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答卷,写满绿水青山的注脚。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