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逐渐向蚕业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方向发展。由于小农户和蚕业家庭农场的养蚕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在当前小农户和蚕业农场并存的状态下,如何差别化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模式,是推动蚕桑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期就不同规模下的养蚕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1. 适合小农户(5亩以下)的养蚕模式
当前小农户养蚕还是占主体地位,由于这些农户不需要支付土地租金,不用雇用临时工,采用的也是传统的养蚕模式,和其他作物相比,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高,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也是蚕桑产业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小农户适合发展精品蚕桑模式,通过饲养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通过精细操作,生产优茧的蚕茧,可通过合作社和茧丝绸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发展订单农业。随着养蚕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的完善,小农户在蚕室和蚕具的消毒防病,桑园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可以选择委托第三方进行集中管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理的效果。
2. 适合小规模(5~10亩)的养蚕模式
小规模养蚕主体通常是较年轻的夫妻共同经营,该规模不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大蚕期采用省力化条桑育分批饲养,一般不用雇用临时工,即使雇用也是从五龄第3天开始至上蔟结束的短期用工。支撑该规模的省力化饲养技术、养蚕大棚和蚕具均成熟,经济效益和规模化效益均显著。小规模农户适合发展优质高效的蚕桑生产模式,小蚕可依托共育室饲养,经营主体重点做好消毒防病工作,采用条桑机械化收获结合轨道给桑技术,做好大蚕分批饲养,蚕种的提供和蚕茧的销售可以和蚕种场及茧丝绸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实现省工、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生产。
3. 合适中小规模(10~20亩)的养蚕模式
中小规模养蚕主体的桑园通常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经营主体需要支付土地的租金,还需要雇用临时工。支撑该模式的养蚕技术是成熟的,桑园管理机械和养蚕设备和小规模饲养的通用,由于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和人工工资,规模效益较好,但亩桑收益略低。中小规模经营主体重点要做好桑园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冬季套种蔬菜,夏季饲养家禽等;另外要做好对雇用工人的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减少工人的流动性;积极发展桑枝食用菌栽培、果桑生产、蚕丝被生产等相关产业,要发展多批次养蚕,分散集中用工。蚕种供应和蚕茧销售可以直接对接蚕种场及茧丝绸企业,减少中间环节的销售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4. 合适中规模(20~50亩)的养蚕模式
中规模养蚕主体的桑园均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经营主体需要支付土地的租金和工人工资。该规模和中规模比较相似,规模效益很好,但亩桑收益较低。需要根据气候条件,农林用药情况进行全年布局,合理规划养蚕批次,采用抓重点批次,降低生产风险。大力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对桑枝、多余的桑叶要进行全面利用,可经过发酵生产家畜饲料,做好桑园的机械化管理,推广无人机治虫,加强对工人培训,提高工人的业务能力。蚕种可以直接向蚕种场订购,蚕茧可以通过协议提供给茧丝绸企业,共同打造茧丝绸品牌。经营主体要采用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 合适大规模(50亩以上)的养蚕模式
目前大规模的养蚕的经营主体数量在日益增加,在中规模养蚕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前期的公众号已经分析过,这里不在赘述。由于桑园面积较大,要做好桑园的生态综合体建设,将桑园养鸡、桑椹采摘、科普宣传等融入进来,发展农旅结合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养蚕收入的基础上,增加蚕桑副产品的收入和服务收入,提高经营主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大规模经营主体可以考虑购置小型烘茧机,通过销售干茧,减少鲜茧市场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不同的规模,需要配套不同的生产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实现蚕桑产业的差别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